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陕西造”变推力发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版)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实现分离,成功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举,是中国航天史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实现分离,成功软着陆于火星表面,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成功传回了遥测信号。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的又一次壮举,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陕西造”7500N变推力发动机成了这次火星探索任务最后阶段的“金牌刹车片”。

火星着陆有多难?

短短9分钟内,必须将两万多公里的时速降为零

探测器要想成功着陆火星,需要在短短9分钟时间内,将两万多公里的时速降为零,其间需要经历气动减速、降落伞减速、动力减速、着陆缓冲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意味着登陆失败。

经过一系列减速措施,“天问一号”来到距离火星表面约2公里处,以约100m/s的速度不断接近火星表面。这个速度相当于目前我国高铁的最高运行时速。由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研制的7500N变推力发动机就是最后动力减速环节的主要工具,成为了这次火星探索任务的“金牌刹车片”。

“天问一号”采用的是由液体火箭发动机提供反推力的方式来实施最后的减速,此方法已在嫦娥三、四、五号探测器落月过程中连续三次成功实施,火星着陆巡视器7500N变推力发动机正是落月用变推力发动机的2.0版。

为了满足火星探测器安装结构要求和减重需求,并提升发动机性能,研制团队首次在我国开展深空探测的航天器上将推进分系统发动机燃烧室从以往的低室压方案改进为中室压方案,从而保证了相同推力情况下,发动机体积更小、性能更高。加上不断创新和优化生产工艺,有效实现了推进分系统的轻质化需求。

制造过程中,改进型7500N变推力发动机与以往7500N发动机的性能和推力一样,但重量和体积只有以前发动机的三分之一,结构也更加优化、紧凑。发动机的对接法兰框还首次采用3D打印技术,“一次打印成型”避免大余量去除原实心棒材或锻件引起的变形,也保证了发动机与总体对接的质量稳定性。

7500N变推力发动机从1.0版升级到2.0版

解决了30分钟超长通讯时延和“平稳送达”等四大难题

之所以要从1.0升级到2.0,是因为火星表面软着陆的难度升级了。

首先,火星实在太远了。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千米,而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5000万至4亿千米左右,远远超过地月距离。在地球上,最多0.13秒能实现任意两点通讯,地月之间需要2.5秒,但当“天问一号”需要在火星着陆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为3亿千米,完成一次通讯需要30分钟。也就是说,信号还没跑到地球,探测器已经“收工”了。对于身在遥远异乡的小家伙,这一段路得自己操心,每一次推力的变化必须非常迅速、精准,发动机需要很“听话”。

会不会频繁猛踩刹车,是我们评判一个司机驾驶技术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样,为了减少降落过程中对着陆巡视器的冲击,将“乘客”平稳送达,发动机采用了“长距离轻刹车”的技巧。在降落过程中,雷达等探测设备会像眼睛一样盯着火星地面,测量巡视器距离地面高度等参数,这些参数进入GNC系统,由这个睿智的“大脑”计算出对发动机的推力要求。发动机会按照预设的时序和实时的指令完成变推力调节,让着陆巡视器慢下来,最后以很低的速度稳稳落在火星表面。

火星表面软着陆的另一个难点在于,月球表面近似真空,而火星表面有一层稀薄的大气。在降落过程中,着陆器与火星表面的大气会剧烈摩擦,为了防止被“烧糊”,着陆器上增加了一个防热大底,原本可以“伸出去”的发动机被“兜起来”了。有限的舱体空间限制着发动机的尺寸,“天问一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的高度比“嫦娥三号”探测器变推力发动机要缩小超60%,推力等主要性能指标却保持不变,“小个子”要爆发出“大能量”,这意味着发动机必须更结实。

去一趟火星不容易,但“天问一号”能携带“乘客”的总重量却是有限的。科研人员从发动机的原理入手,按照任务的需求和特点,对系统参数和总装布局进行了优化,既保证了功能,又增加了一些新技术,应用了一些新材料,发动机没有“长肉”“增肌”,重量还减少了2/3,为其他“乘客”让了让“座”,进一步发扬了变推力发动机高性能、长寿命、高可靠的特点,一举解决了上述问题。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航天科技六院供图)

【来源:华商网】

文章来源:《陕西教育(教学版)》 网址: http://www.sxjybjb.cn/zonghexinwen/2021/0515/930.html



上一篇:2021陕西宝鸡·高新迷你马拉松赛开跑
下一篇: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应邀参加2021年“丝绸之路

陕西教育(教学版)投稿 | 陕西教育(教学版)编辑部| 陕西教育(教学版)版面费 | 陕西教育(教学版)论文发表 | 陕西教育(教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019-2020 陕西教育(教学版)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